The CMP discourse climate report for the month of July 2018 is now available. The biggest trends this month? Well, we see, not surprisingly that two terms continue to dominate: “Belt and Road” and “Xi Jinping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And what about the terms related to Xi Jinping’s predecessors? There has been some talk in recent months about “disappearing Deng Xiaoping”. So what do we see in the discourse? This month we actually see a slight downturn in reference to all three banner terms of Xi Jinping’s predecessors: “Deng Xiaoping Theory” (Deng); the “Three Represents” (Jiang Zemin), and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Hu Jintao). Judging from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terms were used in May and June, this decline has to do with the completion of events to commemorate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Karl Marx.
Also this month, we take a look at the various terms related to “MeToo” in China, as a number of high-profile allegat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particular by prominent members of the Chinese media, became an issue of focus across social media.
 

7月语象速递|米兔,迷途
By 喵酱
2018年进度条已经过半。一眼望去,词云还是熟悉的模样:图中16字长语和一带一路已连续霸屏6个月。

根据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MP)划分的六级语温梯度(沸、烫、热、暖、温、冷),7月关键词语温分布如下: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 *以上语温等级,均使用占比方法测定。参见《钱钢语象报告:党媒关键词温度测试
7月,这组词语的语温变化几乎都是一级升降,唯一的例外是“系列重要讲话”,跳动两级,由冷入暖。
结合前几个月看,六月给一些热词短暂降了温。七月,它们又纷纷恢复到烫词。这些词一部分和十九大相关,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热回烫的还有:放管服、全面深化改革。放管服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这个说法由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与此相应,简政放权、权利清单/责任清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暖升热。
此外,国家安全、从严治党、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本月“新烫”,上月为热词。
维稳、司法公正、三严三实、红船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向上窜了一窜,从冷变温。

13个关键词


本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三词从暖降为温。5月、6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活动结束,三词热度随之下降。
凉了好几个月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冷变暖,“市场经济”由热变烫。同时,“民主政治”也变多了,由冷变暖。
当然,不变的是16字长语,久居沸点。

中央政要


毫无悬念,领先的还是他(703次)。7月有31天,算下来,他平均每天出现22次还多。小时候萦绕耳畔的一句广告不禁在我脑海响起:大宝,天天见。
但,有时候居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他。7月9日,他不在头版。回头细看,这原来不是第一次,也不是仅有的一回。7月,有那么四天,头版标题里没有他。
李克强持平为烫词,共出现76次,较上月(55次)有所上升。本月,他出访欧洲,见了德国总理默克尔。李总理6月28日发表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的讲话,刊登在7月1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会议主题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除了这两位,其他人出现频率如上图。随习出访非洲,参加金砖国家论坛的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42次),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33次)都属热级。
栗战书(28次)、王晨(22次)、汪洋(18次)跟在后面,也是热级。韩正出现13次,有所下降,成为暖。王沪宁由暖转温(5次)。
李希、张又侠虽然仍为冷词,但是出现了。前者在一篇开创司法体制改革的文章被提到,后者会见了越南、塞尔维亚国防官员。
7月,人民日报上没有见到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的身影。

地方政要


从地方官媒曝光量来看,和六月份一样,西藏党委书记吴英杰(109次)是第一,广东省委书记李希(79次)第二。广西省委书记鹿心社(69次)这个月跃居第三,几个月以来,曝光率稳步提升。随后是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67次)和吉林省委书记巴鲁朝音(66次)。
本月曝光量变动比较大的有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和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前者从上月的70次,下降到本月36次。后者从上月的34次,上升至本月的62次。

外国元首


本月外国政要曝光排名有了大变化。一向位居第一、偶尔第二的特朗普本月大幅下降,排名第五,只出现13次。
先来看看他前面都有谁。7月的金砖会议带动了与会国的曝光率,东道主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一马当先,出现36次。
随后就是习“最知心的好朋友”普京(21次)了。7月,趁着金砖会议,两人在约翰内斯堡又见了面,并且“巩固了6月北京会晤成果”。
巴西总统特梅尔(18次)位居第三。金砖另一位政要印度总理莫迪出现12次。
再往下是默克尔(15次),7月李克强出访德国进行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两人一起出席了经济合作论坛,会见记者。
然后,这才终于看到特朗普(13次)。7月,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美国东部时间7月6日凌晨0:01分,美国正式开始对34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此前,7月5日,中国商务部在记者会表示,如果美方征税,中方将被迫进行反制。
加税消息发出当天,不少网友的目光被一条在黄海上狂奔的美国货船吸引。船装满大豆,目标大连港,数次提速,加足马力向前冲。然而来不及了!它最终没能赶上中美互征关税的deadline。据《卫报》消息,这意味着它要多支付25%关税,成本将增加约600万美元。而今,这艘大豆船还在公海漂流,没有找到它的归宿。
受关税消息影响,沪深股市全线低开。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贬值,6月中旬至7月底累计贬值幅度超过6%。
此前几个月,特朗普在《人民日报》出镜率在外国元首中,基本第一,只有6月输给普京,成了第二。本月,特朗普退至第五。提到他,《人民日报》表示“关税措施加重美国经济内伤”、“扰乱全球经济,危害美国自身”。

本月聚焦

#Metoo,米兔,迷途

7月底,米兔成为舆论焦点。米兔不是小米官方的那只吉祥物,而是反对性侵Metoo运动的音译。
置身风暴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米兔是怎么变成米兔的。
2017 年,十多位女性联名向《纽约时报》和《纽约客》指认好莱坞圈内大佬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其中一位女星,莎莉·米兰诺在社交媒体上号召被性侵或者性骚扰过 的女性,都站出来,用Metoo作为他们的标签。指认就是反抗,借助互联网,Metoo跨越国家、语言和圈层,成为世界范围内反对性骚扰的一个标语。
2017年底,香港曾先于内地一步,讨论性侵。香港跨栏运动员吕丽瑶在Facebook上传一张她举着METOO牌子的照片,公开自己8年前曾被教练性侵。特首林郑月娥责成警务处长积极跟进。
到了内地,Metoo开始有了不同叫法,一种随音译,曰米兔。7月,性侵舆论风口浪尖时,微博上Metoo和米兔的帖子遭遇审查。这之后,微博热搜突然出现一个新词,“俺也一样”。微博上的同类标签还有:
#我也是#
#米兔运动#
#我都係#
#私も同じ#
#yo también#
#吾亦如是#
#anche a me#
#俺也是#
#我都系#
#ミーツー# #私も#
#저도요#
7月25日,一篇名为《章文,请停止你的侵害》的文章称作者被媒体人章文性侵。随后文章在微信、微博等平台热传。其实,就在前几天,7月23日,公益圈知名 人士雷闯被举报性侵,已经引起一波米兔的讨论。这场讨论有多火,我们通过“微信指数”看一看。微信指数没有收录“性侵”一词,我们以近义词“性骚扰”替代。


话题的高低起伏非常明显,这场讨论始于个案,开始得突然,声势一下子涨上去。米兔作为一个音译说法,它的表现远不及性侵事件主人公。
再来看看米兔单独的曲线。

峰值出现在7月28日。前一天晚上,学者刘瑜在自己微信上发了一篇《关于metoo》,认为Metoo高歌猛进之时,有可能造成误伤。第二天,公知圈反应剧烈,女权主义者批评文章中受害者应该自我保护的观点;有人认为米兔才刚开始,担心矫枉过正为时尚早;也有人指出文章中将网络举报比喻成文革时期大字报不妥。
在这一天,米兔的讨论走向峰值。
在中文语境下,性侵这两年几次成为热点话题。2017年4月,台湾作家林奕含自杀。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就是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写了一个女生被老师诱奸的故事。在生前最后一个采访中,她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2018年4月份,北大毕业生实名举报前北大教授沈阳,曾性侵95级学生高岩,后者在98年自杀离世。沈阳任教的南大文学院,建议他辞去教职。
性侵几次进入公共视野之后,终于越过个体事件,引起了多层次的讨论。这次讨论触发了很多议题,比如性和权力的关系,女性的社会角色,性侵在法律上的判定。也 将媒体圈、公知圈、公益圈许多人曝光出来,光环不再。那么现在,网络举报了,然后呢?米兔下一步会如何?米兔带来了讨论,但还未有确定答案。米兔仿佛在一片迷途中,寻找出口。
另外,性侵话题刚热起来时,曾有人担心这是一出调虎离山之计,为此前引起巨大舆论的疫苗事件分担流量。但是,从微信指数上来看,即使在性骚扰/米兔讨论得最热烈的几天,两个话题的热度也不可相提并论。

四十年关键词之“党内民主”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年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一批词,现在如何?7月,我们来看“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不是改革开放后的新词。1948年4月25日,习仲勋在土改期间就曾说过,“整党要采取党内民主与党外民主结合办法”。
1978 年创造了“党内民主”四十年曲线的第一个高峰,它成了暖词。邓小平曾于改革开放之初,大力倡导党内民主,“党内要畅所欲言”,“党内斗争要有原则”。 1978年1月,《人民日报》发文《不许压制批评》,提到,“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 志。”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党内创所欲言,叶剑英称赞为“党内民主的典范”。
但这个蜜月期是短暂的,如同华国锋的执政期,也是短暂的。1981年,“党内民主”的频率直线下降,成为冷词。直到80年代末,它曾有小幅回转,享有一点温度。随后,整个90年代,它都是冷的。
再就到了21世纪,“党内民主”不断攀升。十六大做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论断,同时,“人民民主是人民共和国的生命”。从2005年到2011年,有那么段时间,“党内民主”基本上是暖词,偶尔成为温词,并且在2009年和2012年再造两个高峰。
但到了2013年,它重重摔了下来,从热词连跳两级,成为冷词。比1981年那次直线下降,斜率更大。在这之后,“党内民主”没再热过。到了十九大,2016年和2017年“党内民主”成为温词,如同列席会议一样地出现了。
2018年的七个月,“党内民主”共出现了5次。上半年出现的频率,约等于90年代初期。


David Bandurski

CMP Director

Latest Articles